查看原文
其他

1977年恢复高考,寒门贵子最多的时刻

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2024-03-17

▲程丛林《夏夜·恢复高考的日子》局部

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,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,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,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,高考改革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。

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、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,而1977年恢复高考,是开创新局的分水岭,是弃旧图新的标志,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“诺曼底登陆”,是“中国青年的复活节”……

确实,1977年的高考,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,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。它是一片值得珍藏的历史,是一段历久弥新的记忆,是一个永载史册的传奇。

▲1979年,几位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登黄山时偶遇邓小平,当面表达感谢


▌空前绝后的考试

1977年10月21日,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,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,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。

经历过多年的中断和推荐上大学后,突然间,广大知识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再操决于他人,不再由出身和关系来决定,而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,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,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特大喜讯。

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1977年的冬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的春天。知识青年欢欣雀跃,奔走相告,踊跃报考。

从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恢复高考,到12月中旬真正进行高考,所有准备高考的考生和家长都有种兴奋莫名的情绪,许多家庭都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准备同时参加高考,全民都在议论恢复高考这件事,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高考所牵动。

每个中学都为自己的各届毕业生辅导备考,每一场辅导课都挤满了听众,每一个精于辅导的老师都十分受人尊敬,每一个善于答题(尤其是数学题)的备考者都受到人们的钦佩。

大家都有一种兴奋、好奇、期待、憧憬的心理。经历过11年的中断,谁都不知道真正的高考会是什么样。虽然大家明白各高校招生人数不多,但没有人知道确实的招生数字,谁都觉得自己有可能考上,谁都觉得自己不见得考得上。当时绝大多数人确实都是抱着“一颗红心,两种准备”的心情进入考场的。

经过浴火重生,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、最壮观的一次高考。十年耽误和积压,一朝汇聚和喷涌。大家通常说“文革”10年,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高考并不是停废10年,而是中断了11年。

因此,77年的高考是从66届到77届12个年级的中学生一起竞争,如果加上当时允许部分78届优秀高中生提前参加高考,实际上77年有13个年级的人才一同走入考场。

▲恢复高考后报名场景

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。与考者经历五花八门,年龄差距大,不仅有许多兄弟、姐妹、师生同考的情况,还有叔侄同考、夫妻同考的现象。

当时能步入考场者,都带着一种兴奋、好奇,以及些许紧张的心情,还有感到一种神圣的感觉。

77年淳朴考风,考场绝少人想作弊。当年在吉林监考的老师裴先生说:

“当时没有一个打小抄的。考试结束后,也没有一个说话的,大家都带着神圣的表情离开考场。”

当然,1977年高考在河北省故城县,还是发生了为县委书记女儿进行的集体舞弊。

不过,总体而言,77年高考的考风还是非常好的。77年高考激动人心的情形,甚至在考后一段等待的时间都还在延续。

▲1977年高考现场

在中国高考史上,1977年高考有几点是空前绝后或独一无二的:

一是录取率最低、竞争最激烈。

起初预计报考者有可能达到二千多万人,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,录取率是1%。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,按计划录取数的2~5倍筛选出来,参加正式的高考,结果这一年全国最后实际考生数为570万人。

后来经邓小平提议,国家计委、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,经过扩招本科2.3万人,各类大专班4万人,共扩招6.3万人,扩招比例达29.3%,最后录取了272,971人,按考生比例来算,是21:1,录取率为4.8%。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。

二是有的省区选取一个县,先行举办了恢复高考的试点。

如广西便在1977年11月,在百色举行了恢复高考的试点考试。这是在高考中断多年之后,大家对高考已十分陌生,为总结经验,在省区选取一个县进行试点,以便全省正式高考时借鉴。

三是由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、地区组织评卷。

按当年的招生办法,是考生自愿报名、省市统一考试、地市初选上报、高校择优录取。2004年以后,也实行部分省市分省命题,但都是全省统一评卷,而1977年的高考,由于时间来不及,则是各地区组织评卷。

四是各省考试时间不一。

文件规定当年的“招生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”,并未确定具体时间。高考的准备工作非常紧张,各省市都按倒计时来安排命题和印制试卷等工作。

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许多省的命题场所和物资都是取具临时,考试时间也不相同,但多数还是在12月中旬。

如北京是在12月10—11日,上海为12月11—12日,福建是12月16—17日,黑龙江则是12月17—18日。如有加试外语者,再参加第三天上午的考试。

五是冬季考试、春季入学。

这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。原来《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》规定:“1977年的新生于明年2月底以前入学。”

但大多数省市快马加鞭准备和实施高考和录取,也未能赶在2月底以前入学,结果多数高校实际上是在1978年的3月初入学。

六是录取结束后临时决定扩招,匆忙复办了许多专科学校,并开始招收走读生。

1978年和后来某些年份也有扩招的举措,但1977级的扩招特别匆忙,以至于许多复办的师专没有校舍,临时寄在师范学校开学,甚至借用小学的教室来上课。

如福建龙岩师专77级新生在1978年5月初才入学,便借用龙岩东街小学的教室上课。二三十岁的青年大学生,使用低矮的小学课桌椅听课,也是中国高教史上少有的奇观。

▲1977年高考考生走进考场


▌知识改变命运

1977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。恢复高考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,其影响远大于创立高考的影响。

这场不同寻常的考试,不仅改变了27万人的命运轨迹,而且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。

恢复高考荡涤了“读书无用论”、“唯成份论”的浊流,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。

从此,“高考”一词以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和特殊性,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影响了我们社会进程的方方面面。

其意义重大而深远,中国的现代化征程,中国教育的复苏,当代中国的崛起,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,由此中国社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
凡是参加那场考试的人,都是一个伟大开端的见证人。有的当年考生回忆说:

“高考重新给了一代人以竞争的机会,它是我们国家恢复竞争活力的源头,当570万满身风尘、满怀喜悦的考生从四面八方、从10亿人中间涌向考场的时候,这个民族的血脉重新开始流通,而我们77级高考人和时代的脉搏在一起,构成它坚韧有力的律动。”

“虽然大多数人注定会是失败者,但对于我们这批人来说。考试结果并不是唯一。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。在很多人心目中,考试本身就已经是给予被遗忘十年的他们的补偿了,能得到这个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己足以让他们对社会、对命运感激不尽。”

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。积聚十三届的考生、荒废十年的学业、一个多月的备考时间,使许多报考者犹豫、徘徊,甚至在数学科开考后就放弃。

能够参加正式的高考,能够坚持到最后就不简单。而能够脱颖而出者,通常都是原有基础较好者,或者的较有毅力者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强者和勇者。

除了智力因素以外,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。文革期间坚持读书者不全是最聪明者,更多的是喜欢读书者、有信念者。

知识改变命运,在恢复高考的当年体现得特别明显。

▲1978年春,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

考上大学,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的重大转折,尤其是对上山下乡的知青而言,终于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,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,好似鱼跃龙门。

这批从3000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、久处知识饥渴状态的77级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,看到过去无法借到的书籍,就像饿虎扑食般地享受知识盛宴。

这批年龄巨大差异、多数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大学生明白命运之神对他们格外的眷顾,历史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机遇,他们中的多数人对邓小平、对国家和社会也有一颗感恩的心。

在特殊历史时期、在学期间形成的顽强拼搏、刻苦向上的精神,影响了他们的一生。加上这一群体较有自信,其中许多人也具有为国家民族勇攀科学文化高峰的使命感,报效国家的使命感也特别强烈。

77级以及后来的78级大学生,多数都是从社会走过来的,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生中成份最复杂、年龄跨度最大的一群。

他们作为恢复高考的受惠者和幸运儿,在学习氛围特别好的时代里成长历练,毕业后填补百废待兴时巨大的需才空缺,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后来他们则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。

此后,通过一次次高考,选拔出千百万合格的学生,经过培养造就,许多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。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起飞,穷源溯流,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。

▲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


▌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时代

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”

历史不一定会记得77级大学生具体个人的功名与成就,但一定会记得“新三级学人”整个群体的命运与作为;历史不见得会记得每一年的高考,但永远会记得1977年的高考......

从那一年开始,一定全新的时代拉开帷幕。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,那整个时代和后来的八十年代就是一个国家的春天,那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时代。

如果有一个时代,一方面是理想、信仰、使命、浪漫,另一方面,却是疯狂、反叛、饥渴、无序,那么,这个时代,非八十年代莫属。


诗人北岛说:“回想八十年代,真可谓轰轰烈烈,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。”


八十年代,一切都刚刚解禁。人们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感情、思想、创造力都喷涌而出。


刚刚摘下了意识形态的紧箍咒,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。然而,商业气息的大幅弥漫并没有塑造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,文化界迸发出的巨大光芒,三十多年后回望,依然璀璨绚烂。


▲八十年代“抢书潮”


那是一个存在于夹缝中的短暂时代,却是一个回不去的“黄金时代”。它作为一块文化高地,孕育了很多当下的文化基因,现在文化界的各种现象,很多都可以在那时找到苗头。


为此,特别推荐“回望八十年代”三书(含独家),包括:马国川《我与八十年代》、查建英《八十年代访谈录》、柳红《八O年代: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》,这三本书构成一个整体,从思想、经济、文化艺术等不同方面出发,共同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:


◎ 一场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


八十年代最大的意义就是思想解放,为了补上错过的几十年,人们拼命吸收国外的各种知识,急于创造自己的风格,于是,文学、艺术流派一时如满天星斗,让人目不暇接。


美学热、国学热、新启蒙、伤痕文学、报告文学、人道主义等等,纷纷兴起。像雨后的野草,不顾一切地疯长,元气淋漓。艺术方面,星星画展、各种摇滚也此起彼伏。


这套书涉及的八十年代人物,包括阿城、陈丹青、王元化、李泽厚、韩少功、北岛、刘再复、崔健、田壮壮等,涉及文学、音乐、美术、电影等领域,通过这些时代的弄潮儿,全面展现了当时文化界的风貌。


◎ 历史潮流中的八十年代


在历史上,八十年代是否是独一无二?


书中聚焦于八十年代,但又不局限于八十年代。涉及的人物都是各领域的大家,有改革开放付出心力和探索的三代经济学人,还有如哲学界的汤一介、文学界的阿城、美术界的栗宪庭等文化艺术界的引领者,他们思维开阔,言谈所至,常将八十年代放在历史的坐标上,将视角不断拉远拉进,让我们更能看清八十年代的意义。


八十年代如此酣畅淋漓,它的辉煌是否能继续?它的历史地位到底怎样?


有人将它与美国的嬉皮士比较,八十年代的反叛精神确实有些相似,奋发向上的精神却决不相同。也有人往前追溯,将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与更早的五四运动放在一起,衡量其对历史的影响。


通过这三本书,不仅可以了解历史,重温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,也可以了解现实,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出路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购买收藏“回望八十年代”三书(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“传灯者”四书)

来源 |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知识分子。本文原载《教育发展研究》2007年第8期,原标题《77年高考:一次空前绝后的招生考试》。作者:刘海峰。内容有删节。原文至“历史不见得会记得每一年的高考,但永远会记得1977年的高考......”



-END-


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
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
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
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




张维迎:人家把企业做大了,我们把什么做大了?

史景迁告诉你: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

王鼎钧:周处除三害的故事,还有下半截

认识更真实的中国,从1966写到1982,基本无删节

许小年:中国经济学界最恶劣的品质是违背良心

文明是被设计出来的?还是自然生长出来的?

49年以来最真实、最深刻的影像:人的神态反映了时代的好坏

固执源自认知水平低下

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《一九八四》?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